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宏灯的诗生活

用心爱人!用心写诗!我的诗融入了我的哲学。

 
 
 

日志

 
 

[原创随笔]浅谈后乡村时代的诗歌写作  

2013-04-12 21:22:23|  分类: 随笔:悟诗道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原创随笔]浅谈后乡村时代的诗歌写作 - 尹宏灯 - 宏灯的诗生活

浅谈后乡村时代的诗歌写作
文/尹宏灯

       这是2013年江西省作协举办的“谷雨诗会”的一个命题。就命题本身而言,就我的理解,无非是讨论如何认识当前的乡村,如何将当前乡村的近况和人文融入到诗歌中去,也来个“与时俱进”。
       我很欣赏临川诗人杨景荣在2012年谷雨诗会中发表的《关于乡村诗歌写作的一些另类思考》的一句话,“我不太懂诗歌理论,平时不太读,甚至拒绝读诗歌理论类文章。我认为对于诗歌创作而言,那些所谓的理论不太有用,甚至有害”。就我个人而言,从1997年诗歌创作至今,尚未真正系统地去阅读一篇所谓的诗歌理论。这当然是我个人的原因,但这并非意味着我否定诗歌理论学说的一些观点;恰恰相反,我很钦佩诗歌评论家们在诗歌路上为受人冷落的诗歌所做的努力和奉献。因此,我下面所写的,只是我对后乡村诗歌写作方向和创作风格的一些浅见和感悟,绝非诗歌理论。
       一、“扎根历史”的精神写作
       谈到后乡村时代,我还是想谈谈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背景。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就掀起一股强大的打工浪潮;而这股浪潮,经过三十余年的社会变迁,目前依然大面积存在。而我们所处的江西农村,则更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出现了大量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大批农村耕地的荒废,大批房屋的闲置以及大批青壮年的消失,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乡村的热闹也许只有在逢年过节之时,才能见到所谓的“人丁兴旺”。就在此大背景和现状下,许多人会认为乡村文明的破碎,作为一名八零年代初期生人,我也亲历了这场“变化”。但我想说的是,乡村文明依旧存在,依旧是在疼痛而复杂的情感中生根。
       我曾在祖国的打工前沿阵地、世界制造工厂——东莞漂了近十一年。在热闹而繁华的城市,应该说,我的内心一直漂浮在城市与乡村之间。作为八零后,我对乡村的记忆,仍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是一个相对温暖、干净、祥和的乡村;在我的诗歌中,多次提到马灯、煤油灯、露天电影等灰白记忆。我想,而正是因为这种“根”的存在,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它在我的精神领地为诗歌保留了一盏明灯。
       木朵先生在《“重力2012?新世纪江西诗人作品展”综述》中对我的一首《乡村遗嘱》这样评论到,“尹宏灯在谛听“乡村遗嘱”时,应抱着赤子之心,然而在转述这份重托时,并没有带给读者关于乡村的近乎血淋淋的剖析,乡村的遗嘱看上去都那么美而不是残酷”。
       先生的话正好谈到了后乡村诗歌写作的问题。而就作品本身而言,或从我本人打工的经历而言,我更愿意将我内心守望的乡村写得更维美、更婉约一些;但这并非逃避赤裸裸的乡村现状;诗歌就题材本身,我更倾向于或着重与“地气”的对接。因此,我理解的后乡村诗歌创作方向,我们更应该将曾经的记忆的根与现实的枝叶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合力来提升后乡村时代诗歌所喷发的力量。而这种联系,必须将“根”扎在精神历史的土壤中,扎得越深,越显力量。我们需要带给读者,去认识曾经消失的“历史”乡村和被现代文化冲击在不断变化的乡村,通过这种变化的认知,让读者感知到一种变迁的疼痛和厚重。诚如我在作品《三十年》这样写到,“时间钻进骨子,疼痛得厉害/我们成年,一边继续展望未来/一边开始惧怕衰老//三十年了,熟悉的女孩已成为村妇/河岸上的灯塔,依旧在拧亮着/从远处奔波而来/那群孩子们的黑暗//河东、河西的三十年/时间穿过河道的光影/笼盖一座座空旷、忧郁的村庄”。
       《诗刊》原编辑、民间“大地访诗人”计划采访人孙文涛先生当得知我从东莞回到江西后,专门对我做了题为《南方以南的东莞为何生产出这么多所谓诗人?》的采访录后写下随记,任何一代人都是重要的(历史里的一个链条),在尹宏灯的诗歌和回答里,我已看到空前成熟的一代走来,目光坚定,思虑成熟,经历独特,甚至饱经苍凉(想及诗人梦亦非写回乡的长诗《苍凉归途》)。很欣慰我的访问完成一次遥遥“跨年代”两辈人心灵交流(我是50后,他是80后,我先到上帝那里述职),我对历史完全放心,因为“受苦”会帮助任何一代完成对世界的“认识论”。

       二、“原生态”创作风格
       说到创作风格,我想先谈谈品行。作为一名诗歌写作者,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品行。诗品如人品。我认为,也只有真正用心爱人、爱生活的人,才能写得出真正的好诗来。换言之,只有深爱着乡村文化、乡村土壤、不忘本、不忘根的人,才可能写得出深入人心的乡村之作。
       在诗歌的创作风格上,我以为应该朝向精练、干净、朴素化诗歌写作,即“原生态”的创作风格。后乡村时代的诗歌写作,更应突现这种“原生态”;语言不需要华丽,甚至可以带些“山野”之味;通过朴素化的写作语言,记录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突现文字所内显的张力,如果表现出刻意装扮和修饰,则会削弱其内在的力量。
       在诗歌的结构上,须提倡严谨写作,一个多余的字都不需要。诗歌不是写散文、小说,诗本身就是一种浓缩中体现精华的文学体裁。任何拖泥带水的句子,都会影响读者对诗歌的判断和解读,甚至会伤及诗歌本身。
       东莞作协副主席方舟先生在给我的诗集《奔跑》作序中说到,在诗歌语言上,尹宏灯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总体地说,宏灯的语言较好地把握了口语的尺度,文而不野,在叙述性语言的口语层面,通过诗歌的省略与转折,获得语言的节奏与张力,余音未了。这是十分难得的。在诗歌中注重细节的移植,如他的关于出租屋和“阿Q”在南方的纪实的作品中,大量地使用了个性化的生活瞬间和片断,真实客观,“拼贴”出只有“南方以南”才有的特殊经验。虽然在作品的局部技术处理上,有时会稍显粗糙,这种对生活真相的还原与呈现,使宏灯的诗不虚、不狂、不躁,有一种真实的美,真实的力量。
       临川诗人杨景荣在《关于乡村诗歌写作的一些另类思考》中也说到,大胆大量使用口语,极力复原诗歌与生活之间的亲和力。我相信诗歌在生活中,我同时相信我可以用口语将诗歌从生活中取出来,因为口语上粘附有太多生活的气息,口语可以制造出一个强大的生活的气场。

       最后我想说,写诗十六载,诗歌的路还很漫长。无论是书写打工诗歌还是后乡村时代诗歌,都是记载我们或着说这个时代的成长和沉淀的历程。但最重要的,诗的“核”必须紧接地气,扎根土壤;只有创作出与时代同步的作品,才能拥有更多的读者,才能与这个时代共鸣,彰显作品的价值和生命力!!

 

                                                                                                                                                            2013年4月11日于赣州


附诗歌流派诗友点评:

[原创随笔]浅谈后乡村时代的诗歌写作 - 尹宏灯 - 宏灯的诗生活
[原创随笔]浅谈后乡村时代的诗歌写作 - 尹宏灯 - 宏灯的诗生活
[原创随笔]浅谈后乡村时代的诗歌写作 - 尹宏灯 - 宏灯的诗生活
[原创随笔]浅谈后乡村时代的诗歌写作 - 尹宏灯 - 宏灯的诗生活
[原创随笔]浅谈后乡村时代的诗歌写作 - 尹宏灯 - 宏灯的诗生活
[原创随笔]浅谈后乡村时代的诗歌写作 - 尹宏灯 - 宏灯的诗生活
[原创随笔]浅谈后乡村时代的诗歌写作 - 尹宏灯 - 宏灯的诗生活

 

[原创随笔]浅谈后乡村时代的诗歌写作 - 尹宏灯 - 宏灯的诗生活
[原创随笔]浅谈后乡村时代的诗歌写作 - 尹宏灯 - 宏灯的诗生活
[原创随笔]浅谈后乡村时代的诗歌写作 - 尹宏灯 - 宏灯的诗生活
[原创随笔]浅谈后乡村时代的诗歌写作 - 尹宏灯 - 宏灯的诗生活[原创随笔]浅谈后乡村时代的诗歌写作 - 尹宏灯 - 宏灯的诗生活 
[原创随笔]浅谈后乡村时代的诗歌写作 - 尹宏灯 - 宏灯的诗生活
 
[原创随笔]浅谈后乡村时代的诗歌写作 - 尹宏灯 - 宏灯的诗生活
 
  评论这张
 
相关小组: 新现代诗集群星诗社
阅读(571)| 评论(3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